11
2022
-
01
夏至-传统二十四节气
初入伏
百商熟
日北至
日长之至
日影短至
故曰夏至
有一灯谜,谜面是“天长地久”,
谜底*是“夏至”。
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*早被确定的节气。
夏至点时,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,
是北半球白昼*长、黑夜*短**。
夏至后,太阳逐渐向南移动,
北半球白昼**比**缩短,
黑夜**比**加长,
夏至日起我国开始进入*热阶段。
一、气候特点对流天气
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。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,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,常常带来局地灾害。
暴雨天气
多数情况,“夏至”期间,正值长江中下游、江淮流域梅雨,频频出现暴雨天气,容易形成洪涝灾害,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,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。
江淮梅雨
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“梅雨”季节,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,空气非常潮湿,冷、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,并形成一道低压槽,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。
二、夏至有“三避”
避暑
高温环境下,人容易中暑,如果不及时处理,还会意识混浊、狂躁不安、昏迷等症状。
避暑应当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:
中午前后不要外出,尤其要避免暴晒。
避免剧烈运动和强体力消耗。
借助自然风、风扇、空调等降温。
避湿
高温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,但在一定条件下,空气中的湿度也与中暑有一定的关联,因此在夏季不仅要注意避暑,还要注意避湿。
避湿的主要方法:
远离潮湿环境。
借助饮食利湿,具有去湿作用的食物主要有:鲤鱼、赤小豆、金针菜、莴苣、薏仁米、扁豆、冬瓜等。
利用空调等设备**。
避寒
中医认为,夏季为了散热,人的皮肤毛孔开泄,*易感受风寒、风湿及湿热之邪,患上疾病。
避寒主要包括:
防腹中寒:一是要注意尽量进食温热饮食,不贪吃冷饮、冷食;二是睡觉时一定要盖“肚子”;三是早餐时适当吃点生姜,民间所说,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**”,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防躯体寒,主要是合理使用电扇和空调。
防头、脚之寒,夏季不要用冷水洗头,冲脚,易导致各种疾病。
三、夏至习俗
1、 祭祖
夏至时值农作物收,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因此,夏至作为节日,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。如古籍中所讲:"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类之本也。"意思*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,祖先是人类的根本,祭祖*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。
2、 消暑避伏
夏至日,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、脂粉等什物。《酉阳杂俎·礼异》:"夏至日,进扇及粉脂囊,皆有辞。""扇",借以生风;"粉脂",以之涂抹,散体热所生浊气,防生痱子。
3、吃面
夏至还有吃面的习俗。自古以来,中国民间*有"冬至馄饨夏至面"的说法,因此江南一带很多地区的人们把夏至吃面当成了很重要的习俗。夏至面也叫"入伏面"。还有*是因为夏至的面条基本上是用新麦磨成的新面粉,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,口感较好。
相关新闻
服务热线 HOT-LINE

视频号

微信公众号